言语交流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功能,生活质量与交流水准密切相关。伴随着日趋频繁的社会交往活动,嗓音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有所增加。嗓音医学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诊断与治疗涉及正常嗓音、艺术嗓音、各类发音障碍、吞咽障碍及无喉言语康复等许多领域,并与听力学、语言学、声学、神经病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及音乐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联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嗓音医学有了迅速发展。研究领域、诊疗范围、从业人员数量、学术交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刊出等都具有了一定水准。人类嗓音与言语的产生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发音器官的动力、振动、共鸣、构音及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等多方面因素,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微弱的变化,都会使人们感到音质有了异常。由于疾病表现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诊断治疗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确诊断嗓音疾病是治疗的基础,除了进行全身及咽喉部必要的常规检查外,还需进行嗓音功能的特殊检查和专业评估。针对各种嗓音疾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多学科密切合作、相互依托已具有鲜明特色,为提高嗓音疾病的整体治疗水准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掌握和正确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对嗓音疾病进行检查和评估,规范评估方法及评估标准,并将综合评估与特征性评估相结合开展科学研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嗓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整体水平,是专业工作者以及专业相关的工作人员们的共同努力方向。
治疗嗓音疾病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恢复患者嗓音以及吞咽功能。由于嗓音疾病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诊断与治疗。因此,强化综合治疗的基本理念,自觉克服单一学科、单一方法施治倾向突显重要。嗓音疾病治疗主要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干预治疗两个方面。保守治疗以发音、药物及物理治疗为主。嗓音功能保健与康复以及与发音治疗相关的言语矫治是保守治疗的基本任务。

欧美国家早于二十世纪初上述工作已相继开展起来,我国在嗓音及言语矫治领域也开展了大量实际有效的工作,主要包括:嗓音显微外科技术、喉成形嗓音外科或喉部框架修整技术、声带填充注射技术、喉神经修复技术及各类喉癌功能重建手术等。伴随着嗓音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病变的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也需要进一步规范,手术前后的辅助发音训练指导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声带注射填充术操作简便易行、创伤小,短期效果不错,值得关注的是提取、筛选理想的填充物质,以及注射后的吸收问题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发,以及进行远期疗效的随访观察。喉成形嗓音外科手术国外已开展多年。我国由于缺乏经正规认证的整形填充材料、手术需经颈外径路进行、不易被患者接受等原因致使工作开展缓慢。喉整形外科手术适应症选择严格,处理不当常引发严重负面影响。开展工作需要规范人员培训、准确掌握技术,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合理的期望值,避免治疗后发生医疗纠纷。由于引发声带麻痹的原因不尽相同,加之喉神经修复手术技术复杂、颈部创面较大、最佳治疗时机不易掌握、效果不稳定等因素,迄今为止尚有争论。喉癌相关重建手术以及术后发音康复也是嗓音医学的研究领域,如何使更多喉癌术后患者重返有声世界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声带振动功能测试 发声器官由动力器官(肺)、振动器官(声带)、共振器官(气管、喉腔、咽腔、口腔)及构语器官(唇、齿、舌、腭)组成。其中声带的结构和振动功能是研究重点,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喉镜检查、高速成像技术和声门图等。喉镜仍是嗓音临床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能够满足临床的基本需要,观察的指标0包括:基频、声带振动对称性、规律性、振幅、声门闭合度、黏膜波、非振动部分及声门上病变等。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发声训练。严格来讲,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发声障碍,内科治疗都为首选或必须,如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发声障碍甚至声带突肉芽肿、声带内注射激素治疗慢性喉炎、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等,还有纯内科意义上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等。此外,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发声训练,它是多数发声障碍的唯一治疗措施,即使是嗓音外科领域,围手术期的发声训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尚缺乏言语病理学专业和专职的言语病理师,多数依赖临床医生或护师的零星了解,期望不远的将来有所改观。嗓音外科技术的发展是嗓音医学进步的标志,它包含以下五类:1、喉显微手术: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遍。近年来在传统显微冷器械的基础上,激光和切削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喉显微手术的外延。基于对声带双层振动体的认识,提出尽量保存正常黏膜的思想,从而催生了声带瓣膜技术(也称微瓣技术)和缝合技术。2、声带注射术:基于声门闭合对发声具有显著的影响,兼之操作简捷、微创,声带注射在治疗声门闭合不全引起的发声障碍中广泛地被单独或联合应用。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为自体脂肪、筋膜和胶原注射,寻找合适的注射材料仍是该术式需改进之处。3、喉支架手术:鉴于喉支架手术已不仅仅涉及甲状软骨,还涉及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因此甲状软骨成形四型分类法被新分类所取代,尽管一部分仍以前者为基础。2001年欧洲喉科学会嗓音外科委员会建议的分类为:接近性喉成形术、扩展性喉成形术、松弛性喉成形术和紧张性喉成形术。应用最多也最为成熟的是接近性喉成形术或其联合术式。4、喉切除术后发声重建:无论技术和概念如何变化,喉全切除术总占一定的比例,因此,发声重建技术的应用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目前认为,食管音首选,辅以食管或咽瘘技术、发音管、电子喉或气动喉等。此外,喉部分切除术后,部分患者可施行注射成形术等改善发声质量。5、喉神经再支配:喉失神经支配后引起的单侧或双侧声带麻痹一直是嗓音医学和喉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已有各种改善嗓音的手术,但神经再支配总是理想和被期盼的手术方法,无数学者为此作了很多努力,也有一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而言,疗效尚不肯定,有待更多基础和神经学科的突破。胃咽返流在声带突肉芽肿的发病机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认识并处理此类疾患对治疗易于复发的声带突肉芽肿有帮助。此外,近年有学者提出喉咽返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部分慢性喉炎患者的发病原因。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必将增加,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吞咽障碍的认识和诊治将是嗓音医学外延的一个新课题。此外,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必然是学科得以发展的支撑。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应用于临床的仪器设备、分析技术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言语交流与吞咽过程多涉及相同器官,在嗓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也需要同时处理伴随的吞咽障碍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嗓音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嗓音疾病的诊疗水准,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嗓音康复保健的需求,有必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知足知不足,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团结、交流、协作,促进嗓音医学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施惠于更多的嗓音疾病的患者。